-
焦慮型和回避性依戀在一起,往往都會相愛相殺 焦慮型依戀的人會非常在乎被認可,被愛的感受,所以會對身邊的人都很好,溫柔照顧朋友的感受。 回避型依戀的人,恰恰相反,他們恐懼關系,也恐懼親密,表現上疏離冷靜,理性沉著,面對什么事情都情緒穩定。 兩個人都能在對方身上,看到自己所缺的特質,很容易就相互吸引。 這時回避型的人會更在乎關系的得失,因為他害怕被愛的人所傷害,同時也一直渴望——萬一真的有一個人愿意包容自己,也許他就能走出創傷。 退熱期 當兩個人在一起之后,愛情的濾鏡慢慢褪去,就會看到彼此隱藏的性格。 回避型的人發現,焦慮型依戀真的太黏人了,總是需要時刻給他回應,一不回消息她就會很緊張,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在自己的身上,可這卻不是自己想要的愛。 而回避型的特質,剛好就是不愿意看到問題,習慣逃避一切,他會慢慢抽離情感,給不了回應,也改變不了任何東西。 而焦慮型的人也發現,回避型的人好像總是在冷暴力。一方面會被回避型這種穩如泰山的感覺所吸引,另一方面又會被他的退縮,不溝通,不主動,激發自己原本的創傷——不被愛就是沒有價值,于是她們會更加焦慮,不停嘗試討好、追問,想要引起對方的興趣,解決關系里的問題。 于是兩個人就會陷入追逃模式。 焦慮型的思維是只要我能解決問題,我就能被愛,如果我們的關系出現問題,要么就是我的問題,要么就是你的問題——所以會一邊反思自己,自我攻擊,覺得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好,一邊緊緊追著伴侶,問他到底有哪里覺得不好,去學很多如何跟回避型戀愛的方式,然后在伴侶身上實踐。 回避型的思維是,關系是危險的,我只能在我的安全區里戀愛。但凡伴侶去問他問題,追著他解決問題,他就會覺得自己的個人空間被壓縮了,對方越是努力,他就越害怕,越覺得這段關系太累。 焦慮型表達愛的方式。恰恰就是回避型心中的恐懼。同樣,回避型表達愛的方式,就是給你很多空間,互不干擾,這恰恰也是焦慮型在愛情里,最害怕的事情。
0 6
-
沒有信仰,何以安身立命?——論現代人的精神困境。 我們努力培養高智商,卻忽略了情商與信商的能力!
-
別再糾結“誰走了”,想想“誰還在”。 某心理學家跟蹤20年發現:人到晚年,真正能滋養你的,不是關系數量,而是關系的質量。 兩三個懂你的知己,勝過千百個點贊的網友。
-
曾有人說:“每一個成年人的內心,都住著一座孤島。” 年少時的愛,是山盟海誓,是三天兩頭的糖果與驚喜,長大以后,愛成了肩膀上的責任、耳邊的理解、睡前的一句:“我懂你”。
-
高敏感的人,天生就比別人更容易“疼”。 你對關系更在意,對細節更敏感,對評價更焦慮。 但請你不要再為了“適應別人”而壓抑天性,也不要因為“太敏感”就否定自己。 你要做的不是變“硬”,不是“無所謂”,不是“故作強大”。 你要做的,是找回自己的“心理主場”。 你是主角,不是背景;你是選擇者,不是迎合者;你是光源,不是反射別人光的鏡子。
-
高敏感者最適合的狀態,不是變得冷漠,而是變得有“界限感”的柔軟。 我見過太多高敏感的人,一旦意識到自己不是“有病”,而是“特質”,人生就會發生質的改變。 你開始懂得: “我不是所有人的避風港,我也需要一個安全地帶。” “我可以有情緒,但我不需要為所有人的不開心負責。” “我有權利做自己,而不是去扮演讓大家滿意的角色。” 當你擁有了這種意識: 你會開始拒絕“情緒吸血鬼”; 你會開始拒絕“無邊界索取”的人; 你會開始慎重選擇,誰值得你掏心,誰不值得。 你的能量不再被浪費在人際的拉扯上,你的人生開始“聚焦”: 做事更專注,情緒更穩定; 關系更純粹,生活更有力量; 成就感更多,自我感更強。 你真正變成了一個——能量穩定的高敏感者。 這是比情緒穩定還要高階的狀態。
-
婚姻困擾咨詢(女性成長篇) 最難的婚姻不是貧窮,而是不斷地被消耗。 無論你如何用心和努力,他總是視而不見,反過來還要遭到質問和指責。即使最后解釋清楚了,也依然不會得到真正的理解。下一次還會如此往復,直到一點點磨光你的耐心和熱情,也消耗完你的真心和期待。 ?明明你盡心盡力的做好了一切,他坐在你收拾整理后的干凈房屋里,享受你做好的一日三餐,伸手可及干凈的衣服。不用煩惱瑣碎的人情世故往來,甚至不用煩惱孩子的學習哭鬧。可是,他還是質問你,每天待在家里什么也不干。 ?被消耗的婚姻,其實不只是磋磨你的個性,重要的是,他一直向你灌輸你一文不值,你不配得到肯定。通過完全否定你的價值,讓你甘于隱忍和平庸!一??肖老師
-
家庭不是戰場,而是修行的道場,拼的是對人性幽微的體察與應對!??肖老師
-
離婚療愈咨詢 離婚后要坦然接受這一生活變故,釋放內心深處的悲痛。 避免逃避或沉溺于往昔的回憶,而應找一個靜謐的角落,讓自己的情感得以自由流淌。 無論是痛徹心扉的哭泣,還是靜默的沉思,都是療愈的開始。 只有真正接納了現實,才能踏上修復之路!
-
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“社會比較理論” 它的核心觀點是,個體會通過與他人的比較來衡量自己的能力、地位和價值。 這種比較看似是自我提升的動力,但往往會讓你陷入無休止的焦慮與自我懷疑。 尤其是當你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時,內心的自信會迅速崩塌,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深的自卑感。 想想看,你曾經是否因為別人表現得更好、過得更順利而自責過? 或者,當你身邊的人不再關注你,或者對你的行為有所指責時,你是不是覺得自己的價值瞬間消失了? 外界的評價和認同并不是自信的根本原因。反而,它們有時會將你束縛在他人眼中的框架里,讓你不斷改變自己來取悅他人,忽視了最重要的東西——自我認同。
-
婚姻危機 面對媽寶男丈夫,最無效的方法就是去攻擊他,他會逃到你身后,逃到媽媽背后,兩個人一起去對付你。 但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懂得引導他去承擔自己的責任,完成和原生家庭的分離,就能讓自己有重新幸福的機會!?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