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距離高考越來越近,給孩子壓力疏導指南 一、心理調節? 父母當好傾聽者? ? 少問「復習如何」,多說「想吃什么?」 ? 孩子說「考砸怎么辦」,回應「換我也會緊張,盡力就好」 ? 每天抽15分鐘純聊天,不打斷不評價 轉化焦慮思維? ? 把「數學好難」改成「難說明復習重點找對了」 ? 玻璃罐存每日小成就(背完1章/解出難題) ? ??挤謹颠B點成線,畫個上升箭頭貼墻上 二、作息安排? 生物鐘校準? ? 考前2周按考試時段刷題:上午語文、下午數學 ? 學90分鐘活動10分鐘(做操/澆花) ? 每天比前一晚早睡15分鐘,逐步調整到22:30 飲食要點? ? 早餐吃核桃雞蛋,晚餐吃清蒸魚,加餐藍莓 ? 考場備黑巧+堅果,拒絕陌生提神飲料 ? 別突然大補,家常菜最穩妥 三、環境營造? 打造學習區? ? 書桌只留當天用書,擺綠植/勵志便簽 ? 用可調光臺燈(亮度等同教室日光燈) ? 每天睡前5分鐘整理桌面,清空雜亂 家庭氛圍? ? 說話音量降30%,避免「復習完了嗎」 ? 晚飯后全家散步20分鐘,禁聊學習 ? 送水果先敲門:「現在方便嗎?」 四、壓力轉化? 具體化焦慮? ? 寫「擔憂清單」:從忘帶筆到考砸全列出來 ? 每天解決1個小擔憂(如準備2支備用筆) 身體帶動情緒? ? 早晨對鏡子咧嘴笑10秒,深呼吸3次 ? 站著背知識點,邊走邊記效果翻倍 ? 穿校服???,提前進入狀態 五 家長自修課? 穩住自己? ? 焦慮時寫紙條鎖抽屜,每天只愁15分鐘 ? 把「怎么還不看書」換成「累了出去走走?」 ? 和其他家長建吐槽群,別把焦慮帶回家 長遠視角? ? 給孩子看學走路視頻:「摔20次也學會了」 ? 討論考后計劃:旅行/考駕照/健身 ? 強調「高考是加油站,不是終點站」 關鍵動作:? ? 考前30天開始,每天讓孩子自評壓力值(1-10分) ? 連續3天超7分,果斷帶去爬山/騎行半天 ? 考前一晚把寫滿擔憂的紙折成小船放河里 壓力要疏導不要消除,適度緊張有利發揮。家長做好「定海神針」,孩子才能輕裝上陣。
0 2
-
沒有信仰,何以安身立命?——論現代人的精神困境。 我們努力培養高智商,卻忽略了情商與信商的能力!
-
別再糾結“誰走了”,想想“誰還在”。 某心理學家跟蹤20年發現:人到晚年,真正能滋養你的,不是關系數量,而是關系的質量。 兩三個懂你的知己,勝過千百個點贊的網友。
-
曾有人說:“每一個成年人的內心,都住著一座孤島。” 年少時的愛,是山盟海誓,是三天兩頭的糖果與驚喜,長大以后,愛成了肩膀上的責任、耳邊的理解、睡前的一句:“我懂你”。
-
高敏感的人,天生就比別人更容易“疼”。 你對關系更在意,對細節更敏感,對評價更焦慮。 但請你不要再為了“適應別人”而壓抑天性,也不要因為“太敏感”就否定自己。 你要做的不是變“硬”,不是“無所謂”,不是“故作強大”。 你要做的,是找回自己的“心理主場”。 你是主角,不是背景;你是選擇者,不是迎合者;你是光源,不是反射別人光的鏡子。
-
高敏感者最適合的狀態,不是變得冷漠,而是變得有“界限感”的柔軟。 我見過太多高敏感的人,一旦意識到自己不是“有病”,而是“特質”,人生就會發生質的改變。 你開始懂得: “我不是所有人的避風港,我也需要一個安全地帶?!? “我可以有情緒,但我不需要為所有人的不開心負責?!? “我有權利做自己,而不是去扮演讓大家滿意的角色?!? 當你擁有了這種意識: 你會開始拒絕“情緒吸血鬼”; 你會開始拒絕“無邊界索取”的人; 你會開始慎重選擇,誰值得你掏心,誰不值得。 你的能量不再被浪費在人際的拉扯上,你的人生開始“聚焦”: 做事更專注,情緒更穩定; 關系更純粹,生活更有力量; 成就感更多,自我感更強。 你真正變成了一個——能量穩定的高敏感者。 這是比情緒穩定還要高階的狀態。
-
婚姻困擾咨詢(女性成長篇) 最難的婚姻不是貧窮,而是不斷地被消耗。 無論你如何用心和努力,他總是視而不見,反過來還要遭到質問和指責。即使最后解釋清楚了,也依然不會得到真正的理解。下一次還會如此往復,直到一點點磨光你的耐心和熱情,也消耗完你的真心和期待。 ?明明你盡心盡力的做好了一切,他坐在你收拾整理后的干凈房屋里,享受你做好的一日三餐,伸手可及干凈的衣服。不用煩惱瑣碎的人情世故往來,甚至不用煩惱孩子的學習哭鬧??墒?,他還是質問你,每天待在家里什么也不干。 ?被消耗的婚姻,其實不只是磋磨你的個性,重要的是,他一直向你灌輸你一文不值,你不配得到肯定。通過完全否定你的價值,讓你甘于隱忍和平庸!一??肖老師
-
家庭不是戰場,而是修行的道場,拼的是對人性幽微的體察與應對!??肖老師
-
離婚療愈咨詢 離婚后要坦然接受這一生活變故,釋放內心深處的悲痛。 避免逃避或沉溺于往昔的回憶,而應找一個靜謐的角落,讓自己的情感得以自由流淌。 無論是痛徹心扉的哭泣,還是靜默的沉思,都是療愈的開始。 只有真正接納了現實,才能踏上修復之路!
-
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“社會比較理論” 它的核心觀點是,個體會通過與他人的比較來衡量自己的能力、地位和價值。 這種比較看似是自我提升的動力,但往往會讓你陷入無休止的焦慮與自我懷疑。 尤其是當你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時,內心的自信會迅速崩塌,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深深的自卑感。 想想看,你曾經是否因為別人表現得更好、過得更順利而自責過? 或者,當你身邊的人不再關注你,或者對你的行為有所指責時,你是不是覺得自己的價值瞬間消失了? 外界的評價和認同并不是自信的根本原因。反而,它們有時會將你束縛在他人眼中的框架里,讓你不斷改變自己來取悅他人,忽視了最重要的東西——自我認同。
-
婚姻危機 面對媽寶男丈夫,最無效的方法就是去攻擊他,他會逃到你身后,逃到媽媽背后,兩個人一起去對付你。 但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懂得引導他去承擔自己的責任,完成和原生家庭的分離,就能讓自己有重新幸福的機會!?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