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大五人格的五個特質和高低分表現是什么?(一) 大五人格被人們普遍認同。人格的基本結構由五大維度構成,它們分別是:宜人性、盡責性、外向性、進取性、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,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簡稱“情緒性”。 宜人性:你能狠下心腸嗎? 宜人性是指開放、誠懇、熱情、有氣量的程度。一般體現在人際互動中是否關注或在意他人的感受,對他人持信任還是懷疑的態度。 咱們來看一個例子: 某公司有個項目在關鍵節點遇到嚴重的問題,項目負責人小張向領導層匯報了具體的情況和面對的困難。 王總一向鐵面無私,他覺得小張應該預知到這樣的困境并提前做準備。李經理見場面氣氛嚴肅,便出面緩和,他說:“小張這不是覺得有難度才主動向我們匯報請示嘛。最初小張也是臨危受命,帶著手下的人加班加點地把項目推上正軌。” 李經理讓小張先講自己的想法,然后大家一起討論共同解決。因為李經理的寬慰,小張放心地說出了自己設想的解決方案、需要的資源和擔憂,并與各位領導一同探討最佳的解決措施。 您是否在工作、生活中看到過李經理和王總的影子?如果用宜人性來評估兩位領導,高宜人性的李經理關注他人的感受和難處,愿意竭盡全力地為他人提供幫助。而低宜人性的王總更加精明務實,關注最終目標和利益能否實現,有時顯得冷漠而不近人情。 宜人性的特質高分段是7-10分。包括有同情心,能理解他人,相信人性本善,樂于助人,愿意為了別人放棄自己的利益,但防御性低,容易被騙,有時顯得過于幼稚或理性主義 。 宜人性的特質低分段是1-4分。他們傾向于在商言商,會優先考慮個人利益,非常精明務實,是理性的現實主義者,但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,對他人持懷疑態度。 宜人性處于中等水平的人會有一定程度的疑心,會悄悄地評估別人,并給予相應的支持和信任。但如果發現別人不可信就會減少對別人的信任,或直接刪除對方等。 ———未完待續 ~~~心理學小筆記~~~
0 3
-
蔡瀾說:“人生的意義?吃得好一點,睡得好一點,多玩玩。”“快樂,就是沒有‘但是’。”“是我玩這世界,不是這個世界玩我。” 讀者留言問:好羨慕您的人生呀,請問您有沒有孤獨的時候,如果有的話,怎么度過呢? 蔡瀾回答:讀書。
-
化解猜疑,重塑親密關系之間的信任 在親密關系中,我們常常會因為日常瑣碎的雞毛蒜皮,對伴侶產生懷疑。請問有辦法化解么?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3個方法,也許會對您有幫助。 1.冷靜地思考 當猜疑來襲時,首先要做的就是冷靜下來,避免情緒化的反應。不要讓情緒控制你的思維,而是要用理性去分析問題的真相。試著去理解伴侶的行為和動機,而不是一味地猜測和懷疑。通過冷靜地思考和溝通,不僅能化解彼此潛在的猜疑和誤會,還能增進彼此的理解和信任,讓彼此的感情更加穩定。 2.推心置腹地溝通 溝通是化解猜疑的關鍵。推心置腹地溝通,就是與伴侶坦誠地交流你的感受和擔憂,聽取對方的解釋和回應。通過溝通,你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想法和需求,從而建立更加堅實的信任基礎。夫妻或伴侶之間通過推心置腹的溝通,不僅能化解誤會,還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彼此的想法和感受。 3. 給予彼此自由的空間 信任是相互的,也是需要時間的。不要急于求成,給彼此一些時間和空間去成長和改變。相信對方的能力和品質,給予對方足夠的信任和支持。尊重與信任并存,雙方需要慢慢學會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獲,讓彼此感情升溫關系變得更和諧。 總之,信任是一種選擇,也是一種能力。當我們選擇信任伴侶時,我們就已經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。而當我們學會用理解和支持去建立信任時,我們的親密關系也將變得更加美好和穩固。 ~~~親密關系心理學筆記~~~
-
武志紅老師說:一切美好事物!都是深度關系的產物。一個“懂”字,也是深度關系的產物之一。 “懂比愛更重要”這句話,不是對愛的否定,而是對愛的升華。在人際交往中,懂能讓關系更順暢融洽。 真正的改變,始于理解,終于慈悲。懂,能穿透誤解的曙光,讓愛生根。 在親密關系的海洋中,要真正抵達彼岸,不是靠強行,而是彼此映照著星光,溫柔同行。
-
讀書,能帶給我們什么? 赫爾曼·黑塞說:“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給你帶來好運,但它們能讓你悄悄地成為自己。” 讀書,讓我們在情緒里找到出口。 閱讀,是對靈魂最深層次的滋養。 讀書,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。 讀書,為我們帶來前行的力量。 在書籍里,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棲息地。 愛讀書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,愛讀書的人心中自有一片天地。 ~~~讀書小筆記~~~
-
因為有千萬種不同的人,所以沒有任何一個選擇和一條道路適合所有人。 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,所以,按照自己的節奏和腳步慢慢來,找到合適自己的路,一直朝前走下去…… 好的人生沒有絕對的標準,我們只要選擇好自己要走的路,讓花成花,讓樹成樹。就算是一顆小草也可以長成一遍綠色的大草原…… ~~~學習小筆記~~~
-
“叛逆”的本質是未被看見的需求 還記得我之前看過的《放牛班的春天》這部奧斯卡提名影片,主角馬修老師對待孩子的愛心、包容、平等,差異化教育,給我很深刻的印象。這部20年前的電影,放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思考:教育真正的本質是什么? 這部電影的核心主題是,教育與人性的三重奏。影片通過“池塘之底”寄宿學校的寓言,探討了3個教育的深層命題。 馬修的“愛的教育”尊重個體差異,讓跑調的孩子當“樂譜架管理員”,接納不同天賦; 以信任替代懲罰:學生刺傷校工后,馬修要求他照顧傷者而非關禁閉,激發內疚與責任感; 喚醒自我價值:讓學生寫下夢想(“想當廚師”“工程師”等),重塑對未來的希望。 音樂或藝術作為救贖的力量和治愈力,合唱團成為情感宣泄的通道。五音不全的科賓在歌聲中找到歸屬,孤僻的皮埃爾通過獨唱重獲自信。馬修組建合唱團不為成名,這種非功利性教育讓音樂成為“黑夜中的方向”,引導孩子們在壓抑中看見光。 對現實教育的啟示:“叛逆”的本質是未被看見的需求。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指出,青少年通過反抗叛逆尋找身份認同。 教育是“靈魂的雕刻”而非“流水線生產”。教師的角色:點燃火種,而非填滿容器。主角馬修老師以“試試看,總有可能”的信念點燃學生潛能。這種教育觀呼應了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名言:“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,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,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。” 教育的本質不是馴服與規訓,而是在尊重與愛中喚醒生命的自覺。——真正的教育,是讓每一個人都有權利等待春天,傳遞希望。 ~~~學習筆記~~~
-
心理學家榮格說:“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。你要學習像太陽一樣,只是發出光和熱。 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有所不同,有人覺得刺眼,有人覺得溫暖,有人甚至會躲開陽光。 種子破土發芽前沒有任何跡象,那是因為沒有到那個時間點。 永遠相信,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。”
-
蔡康永說:“真正的成長,需要先學會屏蔽噪音,靜下心來傾聽內心的聲音,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。” 但真正的“明白”,不是簡單知道“我喜歡什么”,而是有勇氣在紛繁聲音中,依然能聽見內心的鼓聲,并為之負責。唯有先“明白”自己,我們才能走出屬于自己的路,而非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。
-
“如果你獨處時感到寂寞,這說明你沒有和你自己成為好朋友。” ——薩特
-
如何打破婚姻中的局限思維并走出狹隘認知呢? 拓寬視野,擁抱多元思維 首先,我們需要認識到自己的思維認知可能存在問題;我們還需要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決策,找出其中的不足和錯誤。 在婚姻中,狹隘的思維認知主要來源于,我們對現實世界的片面理解和有限的經驗。為了打破這種局限,我們需要主動拓寬自己的視野,擁抱多元思維。學會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,珍惜和欣賞彼此的差異,理解并尊重對方的觀點和經歷。 反思自我,勇于承認錯誤 其次,我們需要積極學習和成長,拓展自己的思維和視野。我們可以通過閱讀、旅行、交流、傾聽不同的聲音等方式,來豐富自己的知識和經驗,讓自己變得更加開放和包容。 狹隘的思維認知還有一個重點是以自我為中心。我們容易將自己的觀點視為唯一正確,很多時候過于敏感和多疑,容易忽視或否定伴侶的看法。為了走出這種思維困境,我們需要學會反思自我,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和偏見。還需要坦誠地交流彼此的感受和想法,并努力改正。當然,這并不是要我們完全否定自己,而是以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心態,去面對自己的不足。 共同學習,共同成長 最后,我們需要勇敢地面對問題和挑戰,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和出路。我們可以尋求專業的幫助和支持,如心理咨詢、婚姻輔導等,來幫助我們走出困境,重新找回幸福和親密的力量。 婚姻是兩個人共同走過的人生旅程,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,才能適應彼此的變化和生活的挑戰。只有認識到自己的思維認知可能存在問題,我們才能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和出路,讓婚姻變得更加美好和幸福。 楊絳先生說:“婚姻中最重要的不是找到一個完美的人,而是學會如何與一個有缺點的人共同建立一個完美的關系。”這句話告訴我們,婚姻并不是尋找完美的過程,而是學會接納和包容的過程。 ~~~親密關系心理學小筆記~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