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與思維上的錯誤相比,心靈上的錯誤會帶來比大腦的錯誤多得多的毀滅性。用“為了你好”做借口來掩蓋自私行為的做法尤其不可寬恕。
0 4
-
改變痛苦本身不是目標, 而過一種與個體價值觀相一致 或更能實現目標的生活, 才是真正的目標。
-
來訪者的力量是從他的自我覺知當中升起……最后,他靠著覺知力生成的自我。 這一點正如精神分析的信念核心;我們不替來訪者決定如何成為“我”,而是幫助其逐步意識到內在的沖突與選擇,從而生成自己的立場與身份。覺知不是短期的焦點,而是一個持續與反復的對抗“舊劇本”的過程
-
有一種脫落是因為咨詢師急于讓來訪者面對痛苦,卻不愿意和來訪者一起走進這個痛苦。的確痛苦是有意義的,但咨詢師站的遠遠的還逼著來訪者去面對痛苦。就算來訪者獲得了他痛苦中的意義,也不會讓你再靠近他了。
-
你看別人的方式,也是你以為別人看你的方式。
-
我們不能期待別人, 隨時體察我們的情緒, 沉默換不來別人的幫助, 如果我們需要幫助, 就用語言表達出來。
-
一個人的實質, 不在于他向你顯露的那一面, 而在于他所不能向你顯露的那一面。 因此,如果你想了解他, 不要去聽他說出的話, 而要去聽他的沒有說出的話。 我說的話有一半是沒有意義的; 我把它說出來, 為的是也許會讓你聽到其他的一半。
-
大多數人如果不經歷對那些曾影響他的人、家庭、社會或者思想意識的憤怒或者憎恨,它就不能實現分離、個體化,并最終形成對過去的良性接納。
-
創傷并不是一次性的事件,而是具有重復性的特征。創傷的本質在于其不斷再現,主體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無意識地重演與創傷相關的場景或情境。這種重復并不是為了簡單地記憶創傷事件,而是為了試圖通過象征化的方式重新整合和理解這一經歷。
-
親密關系的基本規則就是“愛其所是,而不是愛我所愿”,我愛的是你本來的樣子,而不是我希望的你的樣子。 當你遵守這個規則,你就會放棄了對對方的改造,對方會覺得被你接納;不改造對方,也讓你處在自由的狀態中,你們的關系也不再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;你不會把對方過度理想化,所以你不會失望;你也不會把自己的東西投射給對方,所以能夠分清楚你和對方的邊界。
-
從人格、情緒、自體都不穩定的父母身邊獨立出去,對孩子是非常困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