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知行為療法 (CBT)
核心原理: 改變負面思維模式
抑郁癥患者常有三種認知扭曲:
- 對自我的負面評價
- 對世界的悲觀看法
- 對未來的絕望預期
治療過程:
- 識別自動負面想法
- 挑戰不合理的信念
- 建立新的思維模式
適合人群: 過度自我批評者、災難化思考者
科學驗證: APA研究顯示CBT效果與抗抑郁藥相當
人際關系療法 (IPT)
核心原理: 解決關系問題改善情緒
聚焦四大關系領域:
- 未解決的哀傷
- 角色沖突(婚姻/家庭)
- 人生轉折(離婚/失業)
- 社交技能缺陷
獨特技術:
- 情緒表達訓練
- 溝通技巧演練
- 角色扮演實踐
適合人群: 人際關系困擾者、社交焦慮者
科學驗證: WHO推薦用于人際壓力引發的抑郁
行為激活療法 (BA)
核心原理: 用行動打破抑郁循環
針對抑郁癥的”三無”癥狀:
- 無興趣(對活動失去熱情)
- 無動力(缺乏行動意愿)
- 無活力(持續疲憊感)
治療過程:
- 創建個性化活動清單
- 從簡單任務開始(如散步10分鐘)
- 逐步增加有意義的活動
適合人群: 行動困難者、重度退縮者
科學驗證: 《柳葉刀》研究顯示BA與CBT效果相當
心理動力療法
核心原理: 探索潛意識與童年經歷
關注兩大深層因素:
- 早期關系模式的影響
- 未解決的內心沖突
- 重復出現的應對機制
治療重點:
- 治療關系中的互動分析
- 情緒體驗的深入探索
- 防御機制的識別調整
適合人群: 長期模式困擾者、希望深度自我探索者
科學驗證: 美國心理學會認可其長期改善效果
四種療法對比指南
療法類型 | 治療周期 | 核心焦點 | 最佳適用情況 |
---|---|---|---|
CBT | 12-20周 | 思維模式 | 負面思維嚴重者 |
IPT | 12-16周 | 人際關系 | 婚姻/社交問題者 |
BA | 8-12周 | 行為激活 | 行動困難退縮者 |
心理動力 | 6個月+ | 潛意識模式 | 長期模式困擾者 |
權威資料來源:
1. 美國心理學會(APA):抑郁癥心理治療指南
https://www.apa.org/depression-guideline
2. 世界衛生組織:人際心理治療手冊
https://www.who.int/mental_health/mhgap/evidence/depression/q2/en/
3. 《柳葉刀》:行為激活療法研究
https://www.thelancet.com/journals/lancet/article/PIIS0140-6736(16)31140-0/fulltext
4. 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:心理動力療法效果
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7001358/